清晨六点半,广德市誓节镇利民养老院的院子里已响起细碎的脚步声。“张奶奶,今天降温,加件薄外套再出来散步。”身着浅蓝色工装的帅慧婷,正弯腰帮一位老人掖好衣领,指尖掠过老人鬓角的银丝,动作轻柔。这位来自上海的“85后”退役女兵,如今是老人们口中的“帅囡囡”,也是乡村养老事业里奔走的“筑梦人”,从繁华都市到乡野村落,从橄榄绿军装到养老服务一线,她用16年党龄的坚守、退役军人的果敢,在皖南大地上书写了一段“让乡村老人体面养老”的动人篇章。
迷彩绿映夕阳红:一份跨越沪皖的养老初心
2023年春,疫情的余波让原本计划短暂停留的帅慧婷,在广德多住了些日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走进誓节镇利民养老院,眼前的景象让这位见惯了上海现代化养老服务的退役军人心头一紧,为什么这里跟“大都市”差距这么大?老人们坐在吱呀作响的藤椅上,眼神里藏着对更舒适生活的渴望。“当时就攥紧了拳头,党旗下宣誓‘为人民服务’的场景一下子涌了上来。”帅慧婷至今记得,那天她和养老院负责人施立波聊到深夜,“上海的老人能在专业照护下安享晚年,农村的老人为什么不能?”
这份疑问,成了她人生轨迹转折的起点。作为有着16年党龄的老党员,2004年投身东海舰队演出队时,她便把“担当”二字刻进骨子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在临时党支部的党旗下宣誓,更让“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成了融入血脉的信念。如今,乡村养老的困境摆在眼前,她没有犹豫,主动对接当地部门,以公办民营的模式接手养老院改造,还把党组织关系从上海杨浦区迁到了这个皖南小镇。
改造的日子里,帅慧婷把“家”安在了养老院。没有办公室,她就蹲在工地边改方案;没有休息时间,她和伙伴们同吃同住,白天当施工队长监督房屋翻新,深夜化身“学习委员”研读国家养老政策、走访各地标杆机构。最困难时,资金缺口成了“拦路虎”,她没跟家人多商量,拿出自己180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到适老化建设中:定制防滑防摔的适老化家具,在走廊加装扶手,给每个房间配上空调,增设健身器材和娱乐活动室,完善水电、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
“帅总跟我们一起搬家具、扫院子,手上磨出了茧子也不喊累。”养老院老员工回忆,四个月后,这座拥有106张床位的养老院彻底“洗心革面”:墙面刷上了温暖的米黄色,卫生间装上了大流量淋浴头,活动室里摆上了崭新的棋牌桌,成功升级为二级养老机构。当第一位老人搬进新房间,摸着柔软的床垫露出笑容时,帅慧婷红了眼眶:“这就是我想要的,让农村老人也能住得舒心、活得体面。”
青春潮涌桑榆暖:一支“00”后团队的养老突围
“李爷爷,今天给您读段报纸吧,讲讲长三角的新鲜事。”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00 后”护理员蕾蕾身上,她正坐在老人床边,轻声朗读着新闻。在利民养老院,这样的青春身影随处可见,这是帅慧婷精心组建的“00后”护理团队,平均年龄20岁出头,全部是护理专业毕业生。
“养老事业不能没有年轻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更是活力。”帅慧婷坦言,接手养老院之初,她就发现当地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用工荒”,护理员年龄偏大、专业水平不足。于是,她主动联系当地职业院校,招募护理专业毕业生,还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计划:邀请上海养老专家远程授课,带团队到上海标杆养老院实地学习,每周组织技能考核。
“刚开始也怕做不好,帅总总跟我们说,‘把老人当爷爷奶奶待,就不会错’。”护理员小王记得,第一次给老人剪指甲,她紧张得手发抖,帅慧婷在一旁手把手教她:“剪的时候要慢,注意避开指甲缝,剪完再用砂纸磨光滑。”在帅慧婷的带动下,年轻人们很快进入角色:定期给老人理发、剪指甲、测血压,帮行动不便的老人翻身、擦洗,还会组织唱歌、下棋、手工等活动,让养老院里时常响起笑声。
2024年广德市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上,这支年轻团队交出了亮眼答卷,凭借规范的操作、贴心的服务,斩获团体二等奖,副院长钱玉兰更是凭借精湛的技能摘得个人一等奖。“站在领奖台上,我想起的不是奖杯,而是老人拉着我的手说‘谢谢囡囡’的样子。”钱玉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咨询想来养老院工作,“因为他们看到,养老事业是有温度、有价值的。”
除了专业照护,帅慧婷还想让老人的生活更“有滋味”。她发起了每月“为老人做饭”公益活动,通过新媒体分享养老院日常,吸引了大批上海爱心人士参与。每个月,都有爱心人士带着米、面、油和新鲜食材来到养老院,系上围裙为老人们烹饪红烧肉、糖醋鱼等上海家常菜。“上海的朋友做的菜真好吃,还陪我们聊天,像家人一样。”住了6年的黄明忠老人笑得合不拢嘴,“以前觉得养老院就是‘熬日子’,现在每天都有盼头,这就是大家庭的温暖。”
帅慧婷还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了“帅不婷”账号,发布护理员和老人的互动视频,累计播放量超百万。“有网友看到视频后,给老人寄来羽绒服、老花镜,还有大学生说毕业后想来当志愿者。”帅慧婷说,这些善意让她更坚定:“养老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更多人参与,让温暖传递下去。”
田园康养绘新篇:一种“三产融合”的乡村答卷
“走,去‘云涧竹居’的菜园看看,今天能摘些青菜给老人做午饭。”清晨,帅慧婷带着几位老人,沿着乡间小路来到养老院旁的生态农场。田里的青菜绿油油的,竹林间的茶花正开得艳,远处的书局里传来阵阵书香,这是她投资1000万元打造的“云涧竹居”生态农场,也是她“共益”模式的实践地。
“只做好养老院还不够,要让老人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还要带动乡村发展。”帅慧婷的目光看得更远。她整合了养老院周边900亩稻田、220亩竹林和茶山资源,打造了农业体验区、书局、乡间酒馆、疗愈中心等多元业态,把上海都市元素与乡村风情巧妙融合:在“一米菜园”,老人可以亲手种菜,感受劳作的乐趣;在“竹林花海”,游客能打卡拍照,定格乡村美景;在疗愈中心,与上海企业合作开展藏式疗愈课程,吸引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前来康养。
“这里的建筑都是用竹子做的,既环保又好看。”帅慧婷指着眼前的竹亭、竹楼介绍,为了推广绿色低碳理念,农场建设中大量使用竹材,从竹制家具到竹编装饰,处处体现 “以竹代塑”的环保理念。同时,她还盘活了周边石鼓村等村庄的闲置资产,将老旧村屋改造成民宿、咖啡馆、跑马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我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石鼓村村民糖糖如今是“云涧竹居”咖啡馆的服务员,说起现在的生活,她满脸笑意。据统计,“云涧竹居”已创造3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动50余户村民参与农产品销售、民宿服务等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向“康养体验”转型。
在“云涧竹居”初步实现“老有所乐、村有所兴”的基础上,帅慧婷对乡村共益发展的思考从未停止,她深知,纯粹的共益缺乏长久生命力,而乡村的原生美好更需警惕资本的过度入侵。经过两年深入的乡村生活与实践复盘,2024年10月,她再次做出大胆决策:投资6300万元,打造全国首个生态共益成长原乡。“共居、共创、共生、共享、共益,让每个链接者都有成长,共建理想的栖息地,这就是‘云涧竹居’下一步想要做的事情。”帅慧婷说,她希望让越来越多的人能走进乡村,从乡村中收获温暖与价值,同时主动关心乡村的每一件小事,最终为城市与乡村搭建起联结纽带。
如今,走进“云涧竹居”,既能看到老人们在菜园里劳作的身影,也能看到游客在书局里阅读、在咖啡馆里聊天,一幅“老有所乐、村有所兴”的画卷徐徐展开。“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小隐隐于野’的文旅品牌,让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让乡村在这里焕发新生。”帅慧婷说,她的目标是把这个模式推广出去,为更多农村地区提供可复制的“养老+乡村振兴”方案。
从东海舰队的文艺兵,到乡村养老院的“大家长”,再到乡村振兴的“拓路人”,帅慧婷用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党员勇担当”的深刻内涵。夕阳西下,利民养老院的院子里,王爷爷坐在钢琴前弹奏《我和我的祖国》,老人们跟着旋律轻轻哼唱,帅慧婷站在一旁,嘴角挂着温暖的笑容。她知道,这条乡村养老路还有很长,但只要看着老人们舒展的眉梢、乡村焕新的模样,她就充满力量,因为她坚信,让每一位长者体面生活,让每一寸土地焕发生机,就是公益最动人的意义,也是一名党员、一名退役军人最坚定的追求。(李宝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