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绩溪县
绩溪退役军人鲍卫华:为徽菜守好“第一口鲜”
来源:许杭 2025-09-04 16:26:33 责编:余宏博 胡明兵 纵强

绩溪,这座浸润着千年徽州文化的小城,“中国徽菜之乡”的金字招牌已深入人心。徽菜的醇厚鲜香,从不是单一的技艺堆砌——徽厨精妙的火候掌控是“魂”,而本土土地里孕育的新鲜食材,才是撑起这份“鲜”的“根”。在这片飘着菜香的土地上,退役军人鲍卫华带着军营淬炼出的铁骨与柔情,毅然告别都市,一头扎进田间地头。他不仅种出了能锁住徽菜“本味灵魂”的优质食材,更用肩膀扛起百余农户的增收希望,以“退役不褪色”的姿态,成为徽菜产业链上助力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军营砺锋芒:两年戎装铸就责任底色

“部队教会我的,不仅是纪律和勇气,更是‘事事冲在前、责任扛在肩’的信念,这一点,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提及2000年12月至2002年12月的军旅生涯,鲍卫华眼中满是坚定。彼时,刚满18岁的他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热血投身军营,在艰苦的训练与日常任务中,他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队列训练中,他是最早站军姿、最晚收队的那一个;执行任务时,他主动承担最繁重的工作,从不叫苦叫累。

这份执着与付出,让他在服役期间多次获得部队嘉奖,更凭借突出表现荣获“优秀士兵”称号,还因在一次紧急任务中沉着应对、圆满完成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当时任务紧急,容不得半点犹豫,脑子里只有‘必须完成’四个字。”鲍卫华回忆道,正是这段军营经历,让“责任”二字深深刻进他的骨子里,也为他日后返乡创业、帮扶群众埋下了精神伏笔。

田间践初心:以军人韧劲筑牢徽菜食材根基

“徽菜讲究‘鲜食为上、就地取材’,可当时家乡不少土地抛荒,本地徽菜馆想找新鲜靠谱的食材都难,这既是问题,也是机会。”2018年,看着家乡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土地资源闲置的现状,又想到徽菜产业对优质本地食材的迫切需求,鲍卫华毅然放弃外地的工作机会,带着军营里养成的“敢闯敢干、善作善成”的劲头,回到绩溪创办了山水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头扎进了蔬菜种植的“战场”。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为了摸清市场需求,他带着部队里“实地勘察”的习惯,跑遍杭州、上海、宁波的徽菜馆和大型商超,记录下客户对茄子、辣椒等徽菜常用食材的品质要求;为了整合土地,他顶着烈日走遍家朋乡、板桥头乡、伏岭镇的村落,挨家挨户和农户沟通。凭着这份诚意与军人的信誉,他很快整合出300亩土地用于种植茄子(徽菜“茄子糊”的核心食材)、150亩土地种植菊花(可入菜、可制茶,是徽州特色食材),还配套种植徽菜烹饪不可或缺的薄皮辣椒、本地青菜。种植过程中,他把部队“精益求精”的作风发挥到极致:从选种到播种,每一步都对照农业技术标准严格把关;施肥、打药坚持绿色环保,确保食材符合徽菜“健康本味”的要求;采收时更是强调“新鲜”,清晨采摘的蔬菜,中午就能通过冷链发往外地,让上海、杭州的食客也能尝到“当天从绩溪田间到餐桌”的徽菜鲜味。

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合作社的农副产品年产值达500万元,不仅让抛荒田变成了“丰收园”,更给绩溪徽菜产业链补上了“优质食材供给”的关键一环,成了本地不少徽菜馆、农家乐的“指定食材供应商”。

爱心显担当:用军人温情暖透乡村振兴路

“在部队,战友之间是‘生死相托’;回到家乡,乡亲们就是我的‘战友’,他们有困难,我不能不管。”鲍卫华始终记得部队里“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在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他把更多关注投向了困难群体,用实际行动诠释“助人为乐”的好人精神。

板桥头乡东坡村的叶叔年事已高,妻子长年患病,家庭经济拮据。鲍卫华得知后,立刻想到在蔬菜基地为他安排轻便的农活——“叶叔,你就负责照看菜园里的灌溉设备,活儿不重,每月工资准时发。”如今,每年能从基地增收近2万元,家庭负担大大减轻。同村的高某因智力障碍无人雇用,无儿无女的他生活艰难。鲍卫华不仅时常给他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还手把手教他做些除草、择菜的简单工作,让他每年也能增加一些收入。

2024年7月,绩溪遭遇强降雨,县域内多处受灾,不少家庭也受灾。鲍卫华闻“汛”而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执行紧急任务的军营时光——他第一时间联系各乡镇了解灾情,自掏腰包购买米、面、牛奶等生活物资,开着货车奔波在山路上,将物资一一送到15位受灾群众家中。

从军营到田间,从退役军人到“徽菜食材守护者”,鲍卫华始终带着军人的底色前行。种出的徽菜食材,正带着绩溪的乡土气息与军营的坚韧品格,走进更多人的餐桌;而他“退役不褪色、奉献显初心”的故事,也如同一道热气腾腾的徽州一品锅,层层叠叠都是温暖,滋养着乡村振兴的沃土。(许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