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 1日起,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以“提前谋划、热烈相迎、无缝服务”的全链条行动,将尊崇与关怀融入每一个细节,让卸下戎装的战士们一出站便感受到家乡的深情牵挂,用实际行动诠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庄严承诺。
提前谋划:精准对接里的“民生温度”
“从退役士兵确定返乡日期开始,我们的服务就已经‘提前上线’了。”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一句话,道出了此次迎接活动的筹备逻辑。早在退役季来临前,该局便主动打破“被动等待”的常规模式,通过电话回访、微信沟通、家属联动等多种方式,逐一对接广德籍退役士兵家庭,精准核实每一位士兵的返乡车次、到站时间、同行人员等关键信息,最终形成一份涵盖姓名、联系方式、服务需求等要素的“精细化迎接台账”。
针对部分退役士兵可能存在的行李较多、不熟悉出站路线等情况,该局提前协调高铁站工作人员开辟“绿色通道”,并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人员与家属组成“专属迎接队”,按照台账信息提前抵达火车站等候。“知道儿子今天回来,我们很早就在这儿等了,退役军人事务局还专门帮我们安排了场地,特别贴心。”一位手持鲜花的退役军人家属说,这种“提前到位”的安排,让等待也变成了温暖的期待。
从“模糊预估”到“精准对接”,从“零散迎接”到“专班服务”,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用细致入微的筹备,让每一位返乡士兵感受到“被重视、被牵挂”的温暖,也让“尊崇”二字从政策文本落到了具体行动中。
仪式感拉满:光荣时刻里的“尊崇分量”
“热烈欢迎退役军人光荣返乡!”走进广德高铁站出站口,巨型红色横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高清喷绘墙上“荣归故里 再创辉煌”的标语与退役士兵的形象海报相得益彰,过往旅客纷纷驻足,拿出手机记录这充满敬意的场景。广场上,“红耀江淮”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穿着统一服装,手中的小国旗随风挥舞,与家属手中的鲜花相映成趣,整个空间都弥漫着“致敬最可爱的人”的浓厚氛围。
当身着迷彩服、胸戴光荣花的退役士兵迈着整齐步伐走出站台时,等候已久的人群瞬间响起热烈掌声。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迎上前,将饱含敬意的鲜花递到士兵手中,轻声道一句“辛苦了,欢迎回家”;家属们则快步上前,与亲人紧紧相拥,泪水与笑容交织在一起。现场,工作人员还专门安排了摄影师,为每一位退役士兵拍摄“返乡第一照”,有的是与家人的温馨合影,有的是与志愿服务队的并肩留念,这些照片成为他们“从军营到家乡”的珍贵纪念。
“没想到家乡会为我们准备仪式,下车那一刻,所有旅途的疲惫都没了。”刚退役的士兵小李捧着鲜花,难掩激动之情,“这不仅是欢迎,更是对我们军旅生涯的认可,以后不管到哪,都不会忘了这份荣光。”这样的场景,在广德高铁站每天都在上演。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用一场场有温度、有仪式感的迎接,让退役士兵的“返乡第一站”成为“光荣加油站”,也让尊崇军人的社会风尚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无缝服务:从“接回家”到“帮到底”的责任担当
迎接仪式的落幕,是后续服务的开端。在高铁站广场的临时服务点,几张蓝色桌椅整齐摆放,桌上的资料包整齐排列,里面装着《退役军人报到流程指南》《就业创业政策问答》《技能培训目录》等实用材料,工作人员正逐一为退役士兵讲解:“这是报到的具体步骤,档案接收我们会帮您对接,要是想参加技能培训,扫这个二维码就能报名。”
“以前总担心退役后不知道该做什么,现在有了这份‘指南’,心里踏实多了。”退役士兵小王拿着资料包仔细翻阅,“里面连就业招聘的联系方式都有,感觉政府把‘后路’都给我们铺好了。”据了解,为帮助退役士兵顺利实现“从军营到地方”的身份转变,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服务延伸至“迎接现场”,通过临时服务点提供“一站式”咨询:从档案接收、组织关系转接,到预备役登记、社保续接,再到就业推荐、创业扶持,工作人员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确保退役士兵“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走”。
不仅如此,该局还建立了“跟踪服务机制”,在退役士兵报到后,安排专人进行“一对一”回访,了解他们的就业需求、生活困难,及时提供针对性帮助。“我们不仅要把他们‘接回家’,更要帮他们‘立住脚’。”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尊崇军人不能只停留在仪式上,更要体现在 “实打实” 的服务中,“下一步,我们会持续优化安置政策、拓展就业渠道、强化技能培训,让每一位退役军人都能在地方发展中找到新的舞台,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从精准对接的“提前量”,到仪式感满满的“欢迎礼”,再到无缝衔接的“服务链”,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用一系列务实举措,将对退役军人的情怀融入每一个环节。这场跨越军营与家乡的“温暖接力”,不仅让退役士兵感受到了“回家的温度”,更彰显了全社会尊崇军人的价值导向,当脱下军装的战士们带着荣光归来,家乡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而这份“尊崇”,也将成为他们在新征程上再立新功的强大动力。(程烨 李宝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