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宿松县
朱湾: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战堡垒
来源:朱德流 2025-09-05 10:19:33 责编:王逸群 许梦源 实习编辑 张斐然

朱湾(指1992年宿松县撤区并乡前的朱湾乡全域)地处皖鄂边陲的宿松县陈汉乡东北部。1938年6月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某部指导员戚子东带领一个连奔赴罗汉宕开展游击战;1938年11月安庆“六邑联中”在“入山居”设立宿松分校,成为抗战时期皖西南的重要教育基地;1941年4月“陈汉沟会师”期间,新四军七师参谋长兼挺进团团长林维先率部驻扎于梅家河;1941年10月新四军五师14旅某部从湖区根据地转移至朱湾休整;1944年6月中共鄂豫边区党委副书记、新四军五师副政委陈少敏率队深入朱湾山区,指导敌后抗战……这方红色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

星火燎原烽火地,军民同心铸堡垒

朱湾,全域地形呈扇状展布,纵向延伸显著(如自钓鱼台水库朱湾河出口至太湖县天华镇、刘畈乡交界处约15公里),横向跨度广阔(西北与北浴乡滑石村毗邻、东南与隘口乡风和村和陈汉乡玉屏村、钓鱼台村接壤)。境内以山地为主体,间有河流切割与盆地镶嵌,植被丰茂覆盖。据载,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朱湾因扼守山区要隘,历史上长期扮演着三重关键角色:商旅往来的重要枢纽、军事布防的核心要地,以及宿松县西北山区通往皖西地区的咽喉要道。这一战略地位使朱湾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依托朱湾区域便于隐蔽和转移的地理优势,建立秘密据点,构建情报网络,发展地下组织,组建赤卫队、游击队等地方武装,通过发动土地革命、武装打击国民党地方驻军等方式,与国民党反动统治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对此,国民党反动派惶惶不可终日,反复对朱湾的革命力量进行残酷清剿。当地党组织以“支部为堡垒、党员为火种”,通过强化隐蔽战线建设、灵活调整斗争策略、深耕群众基础,将组织存续与人民生存需求深度融合。即便遭遇多次破坏,仍以“前仆后继、火种不灭”的坚韧,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风中坚持斗争,维系了党的血脉与革命理想信念的传承。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转移后,鄂豫皖省委决定由重组后的红二十八军坚守根据地,大别山区正式进入以游击战争为主的斗争阶段。朱湾境内的三面尖下,藕池冲隘口是宿松中共党组织联络皖西核心游击区的关键秘密通道节点。为切断中共地下组织的联络,国民党当局专门组建了一支以民团为基础的“猎户队”,长期驻守于此,强化军事封锁。1936年,为拔掉这一反动据点,中共游击队多次组织突袭行动未果。后在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的战略支持下,原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司令朱育祺(时任整编后的六路游击师师长)率部强攻,最终全歼据守的“猎户队”武装,重新打通了宿松与皖西的地下交通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湾地区作为鄂皖边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是连接不同抗日力量的战略支点,也是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的核心区域之一,成为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关键地区。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日军减少了对正面战场的进攻,开始对敌后战场实施更频繁、更残酷的“扫荡”。蒋介石虽没有放下抗战旗帜,但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却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国民党顽固派通过军事围攻、政治压迫等手段破坏中共党组织及抗日武装,严重损害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2年8月15、16日,驻守在陈汉沟的国民党桂系部队营长孙子让率部连日突袭朱湾地区,大肆搜捕中共地下党员和新四军伤员。中共朱湾支部书记余正榜等7名同志和多名抗日群众在成功转移新四军伤员后,不幸被敌人抓获,面对酷刑,宁死不屈,最后全部英勇就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湾的中共地下党组织虽然遭受毁灭性破坏,但是党的声誉与影响力如同深植于朱湾大地的根系,纵经烈火淬炼,依然生生不息。在极端艰险的环境中,潜伏下来的党员坚守信仰,肩负使命,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与新四军部队,渴望重聚党旗之下,再赴抗日救国征途。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鄂豫边区党委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在军事上反击日伪扫荡与桂系顽军进攻,政治上揭露顽固派的罪行。同时帮助各地基层党组织整训干部、恢复组织、整合武装力量,逐步巩固了鄂皖辖区抗日根据地。

1942年9月,新四军五师十四旅某部按照鄂豫边区党委“发展鄂东、鄂皖边”的战略部署,在完成同年8月“谈傅刘”战役胜利的基础上,从皖西向鄂东、鄂皖边地区转战。此次行动重点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展开攻势,成功肃清了宿松陈汉沟等地的顽军据点,重新打通了鄂皖边抗日根据地的联络通道。随之,朱湾党组织得到了迅速恢复,开始整训队伍、整顿作风,加强党的建设。并依托朱湾街裁缝铺、梅家河油坊、“六邑联中分校”等群众性隐蔽联络点,通过深入发动群众、紧密依靠群众,将朱湾从承担战时军需筹措、部队休整补给、物资转运枢纽、情报传递中枢及兵员补充基地等功能的敌后战略支点,逐步发展成为凝聚民众力量、协同抗日反顽的坚强堡垒。

日寇进犯鄂东,新四军转战罗汉宕

1938年6月,日寇进犯鄂东,皖鄂边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形势异常严峻,中共鄂东特委决定新四军及各抗日力量放弃沿江城镇,全部进山,分散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1938年11月,新四军鄂东抗日挺进队(1939年1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1940年1月编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某中队指导员戚子东(新中国成立后在湖北省公安厅工作)率部从湖北蕲春转战到宿松朱湾山区开展抗日活动。一天,他们来到九登山村与藕池村交界处的罗汉宕山上,那里有一处废弃的古庙叫“罗汉禅林”,新四军官兵稍加修缮后便驻扎下来。放眼望去,战士们多是20岁上下的青年,个个热情坚定,焕发着蓬勃朝气。他们一边到附近村庄访贫问苦,一边组织抗战救亡宣传,发动民众参加抗日队伍。

新四军在朱湾山区开展抗日活动长达半年时间。他们与当地群众鱼水相依,一起苦、一起干, 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处处维护群众利益,赢得了人民的真心拥护和爱戴,很多年轻人报名参加了新四军。指导员戚子东作为新四军基层部队的政工干部,在宣传发动、唤醒民众方面很有一套,他带领官兵深入田间地头,利用劳作间隙开展抗日宣传教育工作,不仅举办夜校教村民识字,还编写抗日主题歌谣,组织群众学唱,将抗日信念播撒到乡村角落。并依托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当地成功构建了新四军秘密情报网络及地下党组织体系,为创建敌后抗战坚不可摧的朱湾战略支点打下了坚实基础。

军爱民,民拥军。当地老百姓将戚子东率新四军开展文化教育、发动群众抗日的英勇故事谱成民谣,代代传唱。至今,在朱湾罗汉宕村枫树峦,仍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村民亲切称为“的奶奶”)能通过抖音平台深情地演唱:“戚子东带领新四军,深山里扎营盘,油灯下教识字,农户家传真理,军民一家感情深,同心齐力打鬼子……”一个为人民利益奋斗、为国家民族奉献的人或群体,他们的崇高形象在人民心中永不磨灭。朱湾人民通过民谣传唱、世代缅怀与口述历史保存的抗战记忆,跨越八十余载时空,历久弥新,生动印证了——人民的情感与集体记忆,正是英雄精神不朽的丰碑根基。

新四军撤离朱湾执行作战任务前夕,面对十余名因重伤无法随军转移的战士,戚子东做出了一个沉重抉择——将战士们的生命郑重托付于当地群众。这一举动,不仅是对战友生命的庄严守护,更是对朱湾人民的高度信任。然而,新四军一走,国民党顽军就开始对朱湾地区进行地毯式清剿。夜色掩护下,朱湾地下党利用熟悉的地形优势,突破顽军封锁线,连夜将十余名新四军伤员分散转移至邻近的太湖县,在当地党组织的接应下,短短数日内,伤员们全体安全归队。然而,护送他们的四名党员与两名抗日干部在返回途中不幸落入顽军之手。面对酷刑拷打,他们始终严守秘密,宁死未透露伤员去向,最终壮烈牺牲。朱湾人民以生命为代价,践行了与新四军“以命相护”的生死契约。

“入山居”内书声琅,抗战宣传若松涛

1938年底,皖西南一所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培养爱国青年的进步学校——安庆“六邑联中”在朱湾“入山居”设立宿松分校。一时间,大山深处书声朗朗,抗日救亡宣传如松涛般汹涌澎湃,学习与呐喊交织成潮。

1938年,日军侵入安庆,六邑联中这“巍然之校,全部为墟”。在中共安庆党组织的倡议下,校董事会作出迁校决定,高中部撤离到桐城县黄甲铺(后因战事吃紧,没有坚持办学),初中部则迁至太湖县姜家冲。当时,日军的铁蹄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国难当头,抗日御敌,是全国军民的头等大事。时任太湖专署督察专员的宿松籍爱国人士张节,为发展地方教育,培养家乡的抗日青年力量,以适应抗日救国的需要,与六邑联中校董事会协商,在宿松筹办分校,并将校址选在远离战火的朱湾“入山居”。

“入山居”位于山环水绕的朱湾盆地西侧山麓,是清光绪进士贺欣(安徽宿松县趾凤人,曾任工部、吏部主事)归隐后营建的众多山居别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将该幢建筑改建为朱湾中学,1984年又改造为朱湾中心小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六邑联中宿松分校正式成立时,为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全县有识之士和进步学生汇聚于大山深处的“入山居”。学校牢记办学宗旨,肩负宣传抗日救亡的使命,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抽选一部分学生成立抗日救亡宣传队,奔赴周边集镇和乡村,以通俗易懂的话剧、讲演等形式宣传抗日思想,呼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入山居”安详静谧地依偎在宿松县西北边陲的群山环抱之中。在抗战期间,以特殊的地理位置,躲过了日军的进犯。当年,日军进逼到隘口,望见陈汉山区山高林密,不敢冒进。于是,派飞机在空中侦察,发现陈汉沟是一块盆地,周边都是高山,只有沿河一条崎岖道路到隘口,犹如“小四川”,急忙呼叫部队停止前进,然后丢下几颗炮弹一溜烟跑了。地处陈汉沟后山的“入山居”也因此幸免于战祸。但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六邑联中“入山居”分校被迫解散。“入山居”这座百年古建筑也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中度过了自己的那段峥嵘岁月。

“六邑联中”宿松分校虽然办学只有七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他们为国家坚守教育阵地,抗日气氛空前活跃,广大师生肩担正义,以笔杆为枪、以书本为炮,为民族存亡而战。许多热血学子投笔从戎,加入抗日队伍,或奔赴前线作战,或深入后方唤醒民众。他们的行动,点燃了万千民众的斗争意志,汇聚起救国图存的磅礴力量,有力推动了宿松和周边区域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他们的文教风潮印刻在了“入山居”的砖瓦里,与党的教育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他们的抗战爱国精神长存于大山深处,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

“陈汉沟会师”,林维先将军驻扎梅家河

1941年4月初,中共朱湾地下支部书记余正榜接到上级情报称,本月内有新四军的重要领导率部队到朱湾区域内活动,你们要抓紧做好情报搜集、驻地选址、安全警戒、后勤保障四项工作。

这是抗战以来在朱湾地区迎来的一次大事件,余正榜丝毫不敢马虎,及时组织召开支委会研究部署,随后按照分工紧密行动,一部分人负责筹集粮食、医药、担架、肥皂、柴火等生活必须品,一部分人负责选择部队的临时驻地和搜集敌特情报。五天后,他们通过夜以继日的工作,如数筹齐了部队的给养,也准确掌握了当地只有一小股反动武装、面对新四军正规部队不敢轻举妄动的情报,拟选梅家河的两个梅家祠堂作为部队的临时驻地。一切安排妥当后,他们及时将情报传递给上级党组织。当天傍晚,上级党组织就派人专程到梅家河,听取筹备工作的情况汇报,对两个梅家祠堂的周边环境和内部结构进行实地勘察,最终确定沿河临路的上梅家河祠堂作为部队官兵食宿、训练地,靠山且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的下梅家河祠堂作为部队首长和指挥部驻地。

4月21日清晨,新四军七师参谋长兼挺进团团长林维先率部抵达朱湾梅家河。朱湾人民有幸见到了林维先—这位威震大别山、被周总理称为“游击专家”、从红28军走出来的战神,身形魁梧挺拔,目光炯炯如炬,坚毅的脸庞上写满了穿透战火淬炼出的智慧与从容,举手投足间尽显军人的气质与威严。

这次,林维先率挺进团从皖中出发,穿越大别山群山,突破日伪封锁线,千里迢迢赶到宿松,是为了贯彻执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打通七师与五师之间的战略联系,共同开辟沿长江两岸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挺进团在向宿松推进过程中,沿途遭遇国民党顽军多次拦截和地方反动武装的不断侵扰,一路激战,所向披靡,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此时,林维先果断命令团主力部队将不便随军携带的重武器和弹药运回根据地,自己则率领团机关卫生队、通讯分队和警卫排按原定计划轻装简行向宿松挺进,几经迂回穿插,如期赶至出发前预定的目的地—朱湾梅家河。

4月22日上午,林维先率部开赴陈汉沟,与“鄂东抗日名将”五师十四旅政委张体学成功会合。这次,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新四军两支主力部队冲破日伪封锁、打破顽军阻击、跨越作战区域的成功会合,史称“陈汉沟会师”。

陈汉沟会师后,陈汉山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被骤然推向高潮。仅在朱湾一地,受两军胜利会师精神的强烈感召,便有20余名热血青年毅然投身新四军,开赴抗日根据地。

“陈大姐”亲赴朱湾,指导敌后抗战

1944年6月底,中共鄂豫边区党委副书记、新四军五师副政委陈少敏,这位以“上马杀敌、下马插秧”著称的抗日女英雄,率领部队从湖北黄梅县城直奔宿松县陈汉山区的朱湾境内,指导敌后抗战半个多月。

陈少敏是一位伟大的女性革命家,深受人民尊敬,被亲切地称作“陈大姐”。对鄂豫边区根据地和新四军第五师发展壮大倾注了大量心血,烽火巾帼的形象享有很高的威信。毛主席曾称赞她是“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沙场上,她又是一员杰出的女将,中原解放区的开拓者之一。

“陈大姐”在朱湾走访村村寨寨,踏遍山山岭岭,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经常到老百姓家伙房里一起烧火做饭,拉家常。她还喜欢脱掉鞋祙在朱湾河里与妇女们一块边洗衣服边聊天。当时农村妇女都是裹着小脚,从来不敢露出来,看见她的大脚,觉得到很是稀奇,戏称她是“陈大脚”。她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对妇女们说,裹脚是封建社会禁锢我们妇女的陋习,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参加生产,从而实现经济独立。而裹脚不仅直接影响妇女健康,而且影响妇女的解放,所以我们妇女同志首先要把脚“解放”出来。她还倡导妇女要发挥半边天的战斗作用,鼓励她们参与生产、支前和情报工作。她组织动员群众,建立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团组织,宣传贯彻党的减租减息政策,团结一切抗战力量,改善民生以巩固根据地。

7月上旬,“陈大姐”率工作队深入山区指导减租减息运动。途经淡竹坪时,突遭国民党桂系残余保安十一团三营包围,她临危不惧,指挥部队沉着应战。驻守大明村休整的新四军某部独立营闻讯后,营长朱和志立即率部驰援。部队兵分两路:一连组织正面佯攻吸引火力,二连则沿山间小径迂回至顽军侧翼实施突袭。与此同时,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自发组织民兵小队袭扰顽军后方,配合工作队突围。经过一昼夜的激烈拉锯战,军民内外协同作战,最终击溃顽军攻势。“陈大姐”及所率工作队成功突围,未损一兵一卒。她感慨道:“英雄的朱湾人民,是党和军队的坚强后盾!”

如今,硝烟散尽,山河焕新。朱湾这片红色的热土,铭刻着先烈的足迹,传承着不屈的信仰。八十多年来,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到生机盎然的新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烽火战场,正涌动着乡村振兴的热潮,当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利用“红+绿”资源禀赋,发展乡村红色旅游和山区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通过电商平台助销、村民入股合作社分红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同时协同推进人居环境全域改善,成功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幸福转化,绘就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画卷,老百姓过上了美好生活。(朱德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