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吕亭镇陡岗村:“六尺巷工作法”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来源: 2025-09-07 19:49:00 责编: 余红霞

在桐城市吕亭镇东北角,有一个由新河、农庄、陡岗三村合并而成的村庄——陡岗村。这里西伴大关河,北接大关镇缸窑村,无岳高速、合安九铁路穿村而过,7.2平方公里的村域内,辖44个村民组、1307户4517人,却因城市化进程加速,常住人口不足2000人,形成“一老一小”的留守格局。作为典型的农业丘陵村,该村无规模商贸企业,可用资源匮乏,曾是基层治理难度较大的“薄弱村”。近年来,陡岗村以桐城“六尺巷”文化为内核,创新推出“六尺巷工作法”,通过听民意、解矛盾、优服务、暖民心的治理路径,获评安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绘就了一幅“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和谐图景。

板凳围坐听民意,从“背对背”到“面对面”的治理温度。

7158bd884502462dba4a4e8bf3854c74.png

“上次会上提的灌溉塘口清淤建议,没想到三天就动工了!”2025年6月2日傍晚,山岗组村民胡习玉家门口,二十余张小板凳围成圆圈,一场没有主席台、不念发言稿的“板凳会”正在进行。村民胡习光的感慨,道出了这种议事方式的“接地气”——自推行以来,陡岗村通过“板凳会”收集村民意见建议,成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

“基层治理的根基在群众,脱离群众就是‘无源之水’。”陡岗村党组织书记张兵说。针对“留守村”特点,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进组串户”,摒弃“官架子”,与村民围坐共商村务。今年桐城市推行“宜居桐城”行动期间,该村通过“板凳会”收集到提升村庄公共区域环境的16条建议,其中88%已转化为清淤塘口、修缮步道、增设路灯等具体措施。这种“非正式座谈”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干群凝聚力显著提升,为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奠定坚实基础。

六尺巷里解矛盾,从“硬碰硬”到“心贴心”的调解智慧。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陡岗村将桐城“六尺巷”礼让和谐的文化基因融入基层治理,创新形成“六尺巷工作法”,与“四事”“三解”工作法联动,构建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

在自然村组中,该村推行“网格管事、五老调事、支部说事、群众议事”的“四事”机制,将党支部建设与治理水平提升深度融合。对收集到的矛盾纠纷、意见建议,村干部坚持“认真听、换位想”,运用“解决、解释、解气”的“三解”工作法,结合“六尺巷工作法”,现场调处。“遇到宅基地纠纷,我们就讲‘六尺巷’的故事,引导双方各让一步;碰到邻里矛盾,就请‘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出面,用乡情亲情化解心结。”村调解委员会成员介绍,2023年以来,全村共调解矛盾纠纷76起,调解成功率达10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为保障治理透明,陡岗村还实行村组事务全公开,通过“支部说事”让群众全程参与决策,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以前村里修水渠,大家总担心钱花哪儿了;现在从方案制定到施工验收,全程公示,我们心里亮堂得很!”村民胡习玉说。

暖心服务暖民心,从“够得着”到“贴得近”的治理升级。

“找得到人、办得好事、解得了难、交得上心”——陡岗村以这“十六字”的服务宗旨为引领,推出一系列暖心服务举措,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针对留守老人作息特殊、外出务工人员周末返乡的实际,该村创新“5+2”服务模式,工作日午间服务不“打烊”,双休日至少3名村干部值守,且必由村主要领导带班。“我老伴行动不便,以前办养老认证要跑好几趟,现在周末村干部在村部等着,十几分钟就办完了!”78岁的留守老人王桂兰说。数据显示,该模式实施以来,节假日业务接待量占总量的18%,有效解决了“上班没空办、下班没人办”的难题。

在特殊群体关爱方面,该村成立“救急难”互助基金,累计募集资金4.75万元,全年发放救助金1.02万元;对监测户、重度精神残疾帮扶对象实行“一户一策”,党员干部定期走访送温暖。2024年,该村推进500亩土地流转时,曾有部分村民顾虑重重,村干部通过“板凳会”讲政策、“救急难”基金解后顾之忧,最终实现100%签约,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

治理成效看得见,从“问题村”到“示范村”的蝶变。

如今的陡岗村,已从昔日的“资源匮乏村”变为基层治理的“样板村”,2022年获批安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2024年村民满意度测评达96%。

“基层治理既要讲法理,也要有人情。”张兵表示,下一步,陡岗村将深化“网格化+信息化”建设,让服务更精准、治理更高效,用“六尺巷工作法”持续书写基层治理的“和谐答卷”。(洪桂芬  金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