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上午,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法学院社科A楼306会议室,来自安徽大学、安徽日报社、安徽省文史研究馆、《江淮》杂志社及合肥市多个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一书的发布。
《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大学兼职教授许高彬所著,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内容及结构安排上,该书跳出了传统传记框架,以“儒家文化”为视角,从“成长于儒风时代”“醉心于儒学典籍”“践行于儒家典范”“致力于德主刑辅”“神化于天下百姓”5个维度,还原了包拯作为北宋儒家士大夫典范的本真面貌,为读者奉献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据介绍,作为儒家伦理的践行者,包拯的一生堪称儒家伦理的生动教科书,如在“成长于儒风时代”一章中,作者详细考证了包拯早年接受儒家教育的经历,为其日后“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之道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包拯中进士后为侍奉双亲辞官10年,严格遵循儒家丧礼,这种“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实践,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一书,凸显了包拯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该书展现了包拯如何将儒家思想转化为具体政务实践,将“仁者爱人”的儒家理念转化为司法便民的具体举措。如在“致力于德主刑辅”一章,该书剖析了包拯政治思想中的儒家治理智慧:包拯虽以铁面无私著称,但其司法实践并非一味严刑峻法,而是体现了儒家“明刑弼教”的辩证思维——既强调法治的刚性,又注重教化的柔性,对当代司法改革和实践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廉政建设方面,包拯“清心直道”的精神为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历史镜鉴。他“不持一砚归”的廉洁自律、“铡美案”中不畏权贵的勇气,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品质。
在新时代背景下,包公文化的传承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会专家指出,包拯文化和包拯精神之所以“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历史中的清官典范,更因为他的儒家风范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