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泗县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入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2020年9月,泗县入选国家第二批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以“三转”、“三增”、“三提升”为改革目标,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一子落而满盘活,坚持全县一盘棋,盘活了农村的土地,盘醒了农民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泗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过程中,针对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多、“三权分置”制度不健全、宅基地属于个人的错误观念固化、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完善、宅基地流转不畅等问题,泗县提出了“三转”“三增”“三提升”的试点改革思路。
“三转”是指农村宅基地使用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由闲置向综合利用转变。通过扶贫易地搬迁、土地“增减挂”安置和“空心村”整治,全县消除“一户多宅”2905户。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承包租赁、建设扶贫工厂和秸秆收储中心、种植蔬菜大棚等方式开发经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三增”是指增加农村耕地保有量,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通过改革,全县增加耕地7300亩。全县整合1400万元发展经济果木、中草药等庭院经济,23个村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年增收近千元,村均年增收8万余元,实现农户和村集体“双增收”。
“三提升”是指提升乡村发展活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通过改革,有效解决了农村宅基地“一户多宅”“少批多建”等历史遗留问题,规范了秩序、减少了矛盾。如曙光村、关庙村在改革以前,因宅基地引发的矛盾纠纷每年不少于10件,改革后,均未发生因宅基地争端引发的矛盾纠纷。
下一步,泗县将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坚持稳步推进,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的要求,把握 “制度体系”这个重点,做好改革的绩效评估,坚持因地制宜,以土胜洋、以先胜后,宁可采用“土”方法,也不照搬“洋”方案。
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小切口跟进宅改试点。针对协管员与村集体组织“做的多、说的少”的问题,要突出正面宣传引导,加强宅基地所有权与退出等制度的宣传力度,发挥协管员以及村集体成员的宣传作用,认真落实“到户宣传”“小切口跟进”“定期集会”,做到无缝宣传,不丢下一家一户,确保相关政策人人了解、户户清晰。
二是完善宅基地信息管理系统,严格改革试点管理。加快完成村庄调查摸底、村庄规划编制、村庄确权登记等基础性工作,完善相关信息数据,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统计调查制度,推动建设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一张图”数据库,加快实现宅基地的数字化管理及动态监管。
三是探索宅基地使用权实现机制,盘活土地价值潜能。完善宅基地交易管理办法,农民将闲置宅基地或房屋放到平台上有偿出租或出售给村集体,采取“闲置房屋+集体经济+经营主体”的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旅游、乡村电商、乡村厂房等产业的发展;制定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办法,村集体利用购置的宅基地加强“五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田园、小鱼塘、小藕塘)建设,推进“紧凑型”村庄建设,建立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实现“村民得利、集体得益、强村富民”,盘活宅基地价值潜能。
近一年来,泗县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出台了《泗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等7项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及《泗县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办法》等6项配套文件,形成“1+7+6+N”系列文件,为改革搭建制度体系框架。泗县乡村发展活力强劲,基层治理能力逐步攀升。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及村集体收入的增加,村容村貌的改善,助推“要我改革”转变为“我要改革”,这也反映出泗县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美丽泗县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探索出令人满意的“泗县道路”、“泗县经验”。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具体体现。(邓福康 许斌)